這幾個月,學校停課,教師「被廹」進行遙距教學,學生「被廹」自主學習,過往很多較難改變的教學觀念及習性,可能會有所轉變。
做了一個小型先導研究,邀請6位資深中層老師,作深入訪談,詳述疫情為學校帶來哪些轉變? 有哪些「創新」的嘗試?
以下是少部份訪談節錄:
我有錄影,有睇番片,見到有啲位講長氣左,有啲位太急,下次可以改善。講漏左但上堂冇為意嘅,又可以拍片補充番。
同事對e-learning不再陌生、不只於軟、硬件的發展。軟、硬件可透過金錢解決、但老師出自「需要」、「改進」的心態最為珍貴。當面對前所未有的問題時,正是「創新」最快的時候!
在這數個月的疫情中,無論學生或教師都需要在「電子學與教」過程中作出大躍進,但整體上有明顯的成效,希望復課後能讓教師重新整理及沉澱電子教學及正常教學的協同作用,以提升學與教的成效!
學生的學習模式常倚賴課堂倚賴老師,但現在當課程鋪排和教學方法轉變了時,學生也需要有心理準備變和配合。疫情間拍攝了的教學短片,可以持續發展成為短片庫,促成了老師拍片講書的習慣的同時,也促成了學生懂得反覆睇片温習的習慣;慣了用Google form 形式做MC,對完答案也能即時顯示,可詳細解題,學習也由assessment of learning進至assessment for learning
配合網上教學,科任老師亦微調了課程鋪排,把較為技術性的課題稍為延後,把較直接、能輔以影片的內容調前。
訪談中,當然有很多遙距教學的各種問題。只是想,在回歸常規的課堂學習時,某些有質素的創新教學,能否總结經驗、去蕪存菁,好好運用,而不是危機下的一次「陣動」。
這一次從完全規範化到大量彈性學習的體驗,會否對學校的整體政策、課程安排、教學方法、評估概念及形式、教師協作模式等等應否轉變,其實是非常值得作深入的校本研究及探索。提幾點較具體的:
負責任的教師,有很多包袱,「教唔曬書」很不安樂,回校補課是常態,今次非常時期的教學「創新」,應會反思:需否更準確界定核心課程?哪些課題可讓學生跟導學指引自主學習?如何安排更有效的非面對面補課、及在家補習?測考的形式、時間應否更多樣化,更有持續性?
慣於面對學生,用黑板講解的教師應不會太抗拒製作教學影片,甚至化身網上KOL,學會如何吸引學生,仒他們聚焦;如何應用電子教學軟件,更易搜集及儲存學材,強化答問互動性,適時評估。
學校的教學政策,可乘勢檢討,甚至有突破性的改變:正規與非正規課程的比例,大、小班,全級教學與小組輔導的大胆分配,例如由最擅長澄清概念的教師透過視像作大課講解,其他在小組解難及點撥;教師課擔、教學角色會否因而重塑?
(自主學習2.0之四)
2020.6.15 原文刊於教協報707期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