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期談作為教學領導如何觀課評課的問題,提到資訊科技高速發展及普及化,及自主學習的推行,課堂的學習效能會受到新挑戰,是否凡運用新科技就是好、傳統學習理論及教學策略有否有價值、課堂內外、前後的學習如何配合等等問題都要深入探究。
曾觀過某些電子課堂教學, 學校硬件設備優良,一人一機,同步上網暢順,教師與大部份學生都能掌握各軟件及資料儲存平台的應用。學生上課都跟指示、專注,想完成老師的要求。課堂用語(classroom language ) 都轉變了,不再用paid attention, listen, look at me, 是 lower the screen, go to goggle site, use padlet, write your responses,學生都只在𨫡盤上猛按;眼都只盯著熒幕,手不斷再掃,真的正「自主」學習。教師只出一道題,叫學生討論並填答,討論時不用出聲,都在按鍵,與在whatsapp群組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在交流一樣,亦有同學不知所措,不懂反應,手在亂按,當然有些半遊魂,自得其樂。四人的分組不是圍坐,是平排的,方便教師在課室後面監察學生電腦上的畫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眼神可不大交流,但好像都在學習。
又有些課堂,學生是應用某些軟件作電子學習,其實是填答工作紙,不過不是紙板,有顏色、有圖畫、在熒幕上有動感,亦頗有趣味。
上面只是簡畧描述,旨在引起教師朋友們對資訊科技教學效能的探索。
談教學效能,不得不回到Lee Shulman的經典詞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即學習內容應如何教的問題。PCK其實不只是如何教 (how to teach) ,是如何組織學習內容、處理概念及難點,以恰當教學策略,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在一個特定的學習環境中(課堂上) 令學生學到。這自然是老師為本的直接教學(direct teaching) ,老師PCK強,就教得好,學生得益,我們幾代教師是這樣成長的。
電子時代,科技高速發展,學習自然有異,研探資訊科技如何促進,甚至徹底改變學習,是教學領導的責任;不過學校教育的整體環境及限制,例如我們是集體教導、仍極度重視公開試、關心學生的「正規」升學,不像在其他界別,找些個別成功例子,隨時說要創新,就可以隨便改變。
因資訊科技促進教學而重新探索PCK,就是e-PCK,我跟潮流,戲稱之為PCK2.0,其實有點偏好,e-PCK以e為先,PCK2.0以PCK為主軸。
我資訊科技知識非常貧乏,但專業上是要培訓教學領導,促進學校改進,不能不嘗試理解,以下有關電子教學軟件的認識和作用,都只是透過學生(都是教師) 及同事們,在不嚴謹、非正式的訪談中整理,是粗疏的分類,作拋磚之用,望有識之士賜教,延伸探索。
與學生及同事談電子教學,他們都是很興奮的談軟件及平台如何用的問題,每次都有新軟件名,在坊間日新月異,多如牛毛,像Google form, audionote, awesome note, Xmind, enjoy hiking, schoology, padlet, Next, Plickers, Awesome note, Edraw Max mind map, goodle keep, Socrative, Scan & Translate, Soun-mete, catch notes, Eduventure X, Evernote, Seesaw, Zotero, Loop, Mindomo, SomNote, Kahot, Bubbl.us, WorldLingo, Sway, Comic Life, neopad, Edmodo, Edpuzzle. E-Textbook, i-pad apps ……。有些是學習平台,上下載資料、練習之用;有些只是學某一種技巧,如教學生做筆記,上面已有五、六款畫mindmap的軟件。
學校要推行電子教學,教師們都只能周圍取經,往往都犯上了購物單症候群(shopping list syndrome) ,即不斷買,越多越好,而不知其作用,就嘗試整理一下,資訊科技教學(即不只是用apps,還包括上網搜資件、尋找及制作教學影片,以至翻轉課堂)的類別及作用,及與學科內容如何教和學做點分析,下期再續。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六)
2016.10.24 原文刊於教協報《見微集》